放射卫生学术盛宴启智聚力 共探行业发展新路径 —— 放射卫生分会场学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文章来源:辐射防护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5-10-22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放射卫生领域的学术创新与行业规范化发展,搭建放射卫生专家学者交流合作平台,10月18日下午,在放射诊疗与防护管理专题会议暨山西省核学会2025年核技术应用龙城会议期间,中国辐射防护学会放射卫生分会组织了放射卫生分会场学术交流活动。放射卫生分会孙全富理事长、刘强副理事长、朱建国副理事长全程参会,会议吸引了50余名放射卫生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共同聚焦行业前沿议题,碰撞思想火花。
学术交流会由放射卫生分会副理事长刘强研究员、秘书长朱卫国研究员和理事哈日巴拉研究员共同主持。
本次交流会以学术报告为核心载体,精心安排了10个高质量口头报告,内容涵盖放射诊疗安全防护、氡暴露健康影响、放射性核素监测与迁移、内照射剂量估算、放射增敏技术等多个关键领域,全面展现了当前放射卫生研究的多元维度与前沿成果。
在放射诊疗安全与防护管理领域,《对标国际标准,不断提升我国放射诊疗安全与防护工作水平》的报告,立足国际视野,为我国完善相关法规标准、强化行业监管提供了新思路;《基于临床适应证的北京市口腔CBCT检查剂量分析研究》则聚焦临床实际需求,为优化口腔放射检查的剂量控制提供了实证参考。针对氡暴露这一职业健康重点问题,《非铀金属矿山矿工氡暴露对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指标的影响》与《某高氡矿山矿工健康风险因素分析与评价》两篇报告,通过精准的数据研究,揭示了氡暴露对职业人群的潜在危害,为制定针对性防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放射性监测与分析技术方面,《伽玛能谱测量分析比对新方式的应用》与《职业人员甲状腺放射性碘监测国际比对》展现了监测技术的创新突破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探索;《我国大气中 Pb-210 活度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则通过系统研究,勾勒出我国大气放射性核素的分布规律,为环境辐射防护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剂量估算与放射增敏研究同样亮点纷呈,《个性化内照射剂量快速估算方法与软件开发》实现了剂量估算的精准化与高效化,为辐射防护评估提供了便捷工具;《仿生化 Fe3O4 纳米颗粒在脑胶质瘤细胞中的放射增敏研究》则为肿瘤放射治疗的疗效提升开辟了新路径。此外,《野生食用菌与其对应生长基质中 Pb-210 和 Cs-137 转移系数计算分析》深入探究了放射性核素在生物与环境中的迁移规律,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
学术报告交流结束后,中国辐射防护学会放射卫生分会理事长孙全富对本次学术交流活动进行总结。他高度评价了各报告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认为本次交流会为行业搭建了高效的学术沟通桥梁,有效促进了前沿技术与研究成果的共享。随后,孙全富理事长组织与会专家围绕《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的修订研究工作展开深入研讨,形成了六项关键建议。
本次放射卫生分会场学术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整合了行业优质学术资源,促进了专家学者的深度互动,更明确了放射卫生与辐射防护领域的研究重点与发展方向。未来,中国辐射防护学会放射卫生分会将持续发挥平台纽带作用,推动学术创新与标准完善,为我国放射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辐射防护研究室 朱卫国 供稿


京公网安备1010202009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