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核辐射卫生应急>应急宣传

什么是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文章来源:辐射安全所 发布时间:2024-08-17

  核事故是指核设施内的核燃料、放射性产物、放射性废物或者运入运出核设施的核材料所发生的放射性、毒害性、爆炸性或者其他危害性事故,或一系列事故。在这种状态下,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可能或已经失去应有的控制,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机构(OECD/NEA)为便于核工业界、媒体和公众相互之间对核事件的信息沟通而联合制定的国际核事件分级管理办法。分级表将核事件分为0~7级:较高的级别(4~7)被定为“事故”,较低的级别(1~3)为“事件”。不具有安全意义的事件被归类为分级表以下的0级,定为“偏离”。

国际核事件分级表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生的最严重核事故之一,属于国际核事件分级表7级(特大)事故。1986年4月26日凌晨,位于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四号反应堆在停堆过程中进行一项技术测试。1点23分,因操作失误和反应堆本身的设计缺陷导致反应堆发生爆炸。连续的爆炸引发大火并释放出大量放射性物质到大气中,这些放射性烟羽飘散到核电站场区外大面积区域。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公报的数据,切尔诺贝利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总活度为1.2×1019 Bq,其中碘-131活度为2×1018 Bq,铯-137活度为9×1016 Bq。

  前苏联政府派出约600人参加事故当夜的灭火救援,其中一部分人受到大剂量辐射照射。事故造成237人疑似患急性放射病而被送入医院,最终134人被确诊为不同程度的急性放射病,其中28人死亡;另有2人死于爆炸损伤,1人死于冠状动脉血栓。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现场(来自网络)

  事故造成前苏联15万平方公里约500万人生活的地区受到放射性污染,除前苏联外,广大欧洲地区也受到了污染。核电站周围污染地区居民中,儿童甲状腺癌发病率明显增加。事故发生后,前苏联政府从核电站30公里范围内撤离了11.6万人,最终避迁移居了超过21万公众,9万人服用碘片。前苏联政府动员了约60万人完成事故后续的恢复行动。这次事故重创世界核能发展,引起大众对核电站安全性的关注,严重破坏了前苏联政府的形象,加速了前苏联的解体。

  事故火灾扑灭后,为防止反应堆核心内的高温铀与水泥融化而成的岩浆熔穿厂房底板进入地下,前苏联政府派出大批军人、工人,给炸毁的四号反应堆修建了钢筋混凝土的“石棺”,把其彻底封闭起来。“石棺”当时预计能够维持20-30年,目前已近接近设计寿命,将近三十年的风雨侵蚀也已经使石棺多个部位出现了损坏。另外,由于石棺借助了原反应堆厂房的部分支撑结构,这些结构在爆炸事故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虽然二十多年来进行了多次修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切尔诺贝利“石棺”面临坍塌和放射性物质再次泄漏的危险。

  2016年,乌克兰政府在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资金支持下,在“石棺”之上加装了防辐射能力更强的保护罩。新保护罩花费15亿欧元,高110米,长257米,宽164米,大小与巴黎圣母院或者两架波音747飞机相当,总重量3.6万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可移动陆上建筑。新保护罩设计寿命为100年,可在设计寿命内用于屏蔽切尔诺贝利事故现场,防止辐射泄露。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新保护罩建造(来自网络)

附      件:
相关信息: